“…Al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reducing BPDs of the substrat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reducing SFs in the epitaxial layers. Key words: SiC; homoepitaxial; dislocation; stacking fault SiC 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半导体材料, 具有 宽带隙、高击穿电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度和高导 热性等优异性能, 是制作高温、高频、大功率和低 损耗器件的优良材料 [1][2][3] 。然而, 在 SiC 衬底中, 存 在各种缺陷 [4][5][6][7][8] , 如螺位错(TSD)、刃位错(TED)、基 平面位错(BPD)和堆垛层错(SF)。 这些缺陷在外延过 程中繁衍, 使得器件性能和可靠性降低 [9][10] 。 SiC 外延层中的堆垛层错是一种面缺陷, 会增 大二极管的反向漏电流以及降低击穿电压 [11][12][13][14] , 严 重影响了 SiC 器件的性能, 目前的研究认为六方 SiC 的堆垛层错主要起源于衬底缺陷。 Yamamoto 等 [15][16] 用 X 射线形貌法(X-ray Topography)证明了 SiC 外延 层的 SF 起源于衬底的 SF。Zhang 等 [10] 报道了外延 层中的两种 SF, 一种 SF 在(0001)面内传播形成基平 面 SF, 另外一种在垂直于(0001)的晶面内传播形成 棱镜面 SF, 它们起源于衬底的 BPD、TED 或 TSD。 Zhou 等 [17] 的研究证实 SiC 外延层中 3C-SF 起源于 衬底的 TSD, TED 或者应力, 在形貌上表现为三角 形。 Hassan 等 [18] 报道 SiC PiN 二极管中,衬底的 BPD 在外延过程中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PDs), 在两个 不全位错之间形成肖特基型 SF。 Lijima 等 [19] 也报道 衬底的 BPD 在外延时产生 SF, 并且将外延层中 SF 的形貌与衬底中 BPD 的结构做了关联性研究。 Stahlbush 等 [20] 通过紫外光激发电子空穴对的方法, 间接证实了外延过程中 BPD 的移动产生了 SF。 Okojie 等 [21] [24][25] , 可能起源于衬底的 TSD、 TED、BPD、划痕、应力或其它。下面主要讨论 I-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