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SEM images of YSZ splats on patterned silicon surface [40] 在远离碰撞中心的位置。Shinoda 等 [41] 也报道过类 似的模拟工作, 但使用的是扁圆柱形微坑规则排列 的表面模型。 相比于模拟计算, 以喷砂或预氧化等手段制 备具有不同形貌特征表面的实验研究更为常见。 喷砂使用的刚玉砂直径通常大于 0.71 mm, 而大气 等离子体喷涂制备的 YSZ 单片层的直径一般约为 100 μm。以单片层的尺度考量, 经过喷砂处理的 表面几乎是平坦光滑的。喷砂往往与涂层整体(而 不是单个的单片层)性能相联系, 如 Khan 等 [42] 关 注的喷砂工艺对涂层性能的影响。也有研究关注 了喷砂表面单片层的形貌, 如 Christoulis 等 [43] 统计 了抛光表面(平均表面粗糙度 R a =0.02 μm)与喷砂表 面(R a = 1.33 μm)沉积的金属单片层中的晶粒尺寸 并计算了形成过程中的过冷度, 发现相同基体温 度条件下喷砂表面单片层的晶粒尺寸比抛光表面 单片层的略大。 经预氧化的表面, 其特征尺寸约为 0.1~10 μm [44] 。 相比于喷砂, 这种前处理方法对单片层形成的影响更 为显著, 成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Fukumoto [33] 、 Syed [45] 以及 Salimijazi [46] 等都注意到了预热使得基 体表面形貌发生改变的现象。McDonald 等 [39] 在原 子力显微镜下观察了 304L 不锈钢经不同温度预氧 化 30 min 后的表面形貌, 并比较了常温条件下上述 表面获得的金属镍单片层的最终形貌和形成过程中 的冷却速率(图 7)。该实验显示, 因氧化而变得粗 糙的表面使得熔滴与衬底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 因 此增大了单片层形成过程中的冷却速率。这一研究 结果与 Shinoda 等 [41] 和 Christoulis 等 [43] 的观点并不 一致, 但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实验现象及分析基本 相符。 进一步地, 如果衬底表面与熔滴的接触面积可 用以解释单片层形成过程中的冷却速率, 那么宏观 上哪些参数能有效与之对应呢?Li 等 [44] 尝试以周 期和振幅相差较大的正弦函数之和来描述衬底表面 的形貌特征, 并指出通常使用的 R a (平均表面粗糙 度)的定义使该参数对衬底表面特征尺寸较大的起 伏(即周期和振幅数值较大的项)更为敏感, 并不能 有效表征特征尺寸与单片层厚度相近的微小突起, 而这些微小的形貌特征对单片层形成过程的影响才 是最为重要的。Fukumoto 等 [33] 也报道 R a 大小相似 的衬底表面的微观形貌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对应地, 获得的单片层形貌也相差很大。经比较, Fukumoto 等 [33] 认为 R sk (轮廓的偏斜度)能更有效地对应单片 层的形貌特征。然而这一观点在 McDonald 等 [39] 的 图 7 经不同温度预氧化处理后的不锈钢表面形貌、所沉积镍单片层的形貌以及单片层形成过程中冷却速率的对比 [39] Fig. 7 Surface topologies of stainless steel surfaces either non-oxidized or preoxidiz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mages of nickel splats after solidification and cooling curves of splats [39] 研究中遭到了否定。Li 等 [44] [28] Fig. 8 Grain size in a cross-section of the splat obtained in different ambient pressures [28] (a) on stainless steel in atmospheric pressure; (b) on gold-coated stainless steel in atmospheric pressure; (c) on stainless steel under low pressure; and (d) on gold-coated stainless steel under low pressure 特定体系和条件下才可能出现的现象, 如 Li 等 [47] 在大功率(>80 kW)喷涂条件下, 沉积在不锈钢表面 的钼金属熔滴会使下方的基体局部融化, 进而引起 熔滴在铺展过程中液态物质前进方向的改变, 使单 片层呈现溅射状。Brossard 等 [48] 在研究铝表面 Ni-Cr 熔滴铺展时发现界面处形成了中间相, 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