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P 最早是 Shimomura et al (1962)在研究太平 洋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vitofia)的荧光素酶时意 外发现的一种能够自发释放出生物荧光的蛋白质。 Morise et al (1974)纯化了该蛋白质。在水母中分离 得到的这种 GFP 是由 238 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单体 蛋白质, 其中 GFP 荧光的产生主要归功于其分子内 65~67 位(SYG)的三个氨基酸所形成的生色团。随 后的研究发现,GFP 的晶体结构显示蛋白质中央是 一个水桶样结构, 由 11 个围绕中心 α 螺旋的反平行 β 折叠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 这个桶状结构的完整 性是 GFP 产生荧光的前提条件。 GFP 家族的成员其 生色/荧光基团的形成完全是由多肽链序列本身决 定, 其成熟以及荧光发射除了氧气外,都不需要其 他任何辅助因子 (Ormö et al,1996;Tsien, 1998;Yang et al,1996;Zimmer, 2002) 。 自 从 1992 年 Douglas Prasher 在水母中克隆得到第一个 GFP 基因 avGFP 后, 许多新的 GFP 基因也陆续在其他物种得 到克隆 (Chalfie et al, 1994;Gurskaya et al, 2003;Labas et al, 2002;Matz et al, 1999;Shagin et al, 2004)。这些 GFP 基因主要来自后生动物的两大类: 刺细胞动物(Cnidarians)和桡足类(Copepods),而在 已经测序的其他后生动物中却尚未找到 GFP 基因。 Deheyn et al (2007)在头索动物佛罗里达文昌 鱼(Branchiostoma floridae)中发现一个 GFP 基因, 而且在这个物种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及成体中都 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随后进一步的系统发育 分析暗示, 文昌鱼 GFP 的起源符合先前关于两侧对 称动物的荧光蛋白是从单一的后生动物祖先的荧 光蛋白进化而来的推测, 而不是独立源于后口动物 的 G2FP 基元蛋白 (Shagin et al, 2004)。 目前在 RCSB 蛋白数据库中已收集的 27 个物种中发现有 266 个 GFP 基因家族的成员。该数据库对这些基因的空间 结构等方面有详细的描述, 人们对这些 GFP 基因进 行了系统分析, 并对 GFP 的功能作了一些推测;但 很遗憾,RCSB 数据库中没有包含头索动物文昌鱼 的 GFP 基因数据 (Ong et al, 2011), 而文昌鱼作为发 现内源 GFP 蛋白的最高等生物类群, 对其 GFP 的研 究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隶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的文昌鱼, 在进化 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 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