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劣势的重要驱动因素 [20] , 正如已有的大量相 关研究成果反映, 基础设施建设的负面影响大都不 成比例地由穷人、 妇女、 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所承 担 [41] 。也就是说, 基础设施并不只给人类带来积极 作用, 如考虑欠妥, 基础设施也可能会成为 "社会暴 力" 的媒介, 无意或有意地持续边缘化、 歧视和排斥 一些本就边缘的社会群体 [37] 成了具有强烈批判主义色彩的女性主义思潮 [42] 。在 广泛的社会努力下, 性别作为社会分化和社会正义 的一个重要维度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 [43] [45] , 并在这些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研究经验。另 一方面, 在 "社会文化转向" 的影响下, 基础设施地 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基础设施在社会 空间再生产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查验。在这方面, 女性主义地理学以其独到的视角为基础设施研究 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如 "身体" 作为女性主义研 究领域的 "专利" 的引入, 带来了 "人/身体作为基础 设施(people/bodies as infrastructure)" [46] 的讨论, 以及 近年来有关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热烈讨论带来了对 "日常照料作为基础设施(care as infrastructure)" [47] 被认为是一种性别化的权利资源 [48] 。特别是在具 有性别限制的传统国家(例如印度), 公共空间往往 由男性主导 [49] 的 Jacobs [52] 也是那个时代推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中的女性主义萌芽的先驱之一。也有一部分 中国学者提供了女性视角的规划设想, 如黄春晓 等 [53] 分析了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理念与建设方法方 面的问题, 指出男性标准与男性原则在城市规划与 建设中仍普遍存在。然而, 改变基础设施规划部门 男性权威根深蒂固这一现状,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 城市快速增长和变化的时期, 迫切需要将性别分析 引入关于城市建设的辩论 [54] 。此外, 科学作为男性 领域的出处, 一直以来都是由白人男性主导和定义 [55] , 如此性别分化的现代科学体系作为一种知识基 础设施也预示着 21 世纪以来数字革命推动的智慧 城市建设, 将会给男性 "精英" 提供更多的话语权。 这也意味着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基础设施生产端的 关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样, 在基础设施生产端, 基建工程、 验收及管 理维护等岗位也被认为主要是为男性提供工作, 男 性被认为是 "有力量的" 和 "胜任的" , 而女性则被赋 予 "缺乏力量" 和 "不胜任的" 标签。自工业革命以 来, 基础设施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经济逻辑为前 提的, 即除了提供为加速经济发展的设施之外, 基 础设施还创造了大批就业机会。由此, 基础设施一 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机会创造源, 成为了最常见的 工作场所之一 [56] 。这通常为男性提供了建筑规划、 建设施工、 监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然而, 女性其 实也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参与建设的工作, 但 这些岗位及其贡献通常被忽视了。从全球尺度看, 基于公民身份和种族的劳动等级制度普遍存在 [50] 。 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贫穷男性来说, 建筑行业提 供了为数不多的合法海外工作渠道。而与之相反, 贫穷女性在海外参与行业往往是非正式的临时 工。例如, 在巴基斯坦, 跨境劳工中的女性往往处 于被歧视的地位, 承受着家庭压力和低工资剥削 等双重压迫 [57] 。这在不经意间又强化了二元化的 性别格局。还有研究显示, 女性与男性相比, 在诸 如大型项目中出现贪污、 受贿等腐败现象的可能性 更小 [58] , 且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会更加团结、 有凝聚 力 [59] 件, 使社会生活得以运转 [60] 。将女性主义对身体的 关注带入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理解, 由此可以洞察身 体(实践)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多尺度空间关系, 更深刻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再生产中充当的角 色。也就是说, 女性为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生活保 障, 包括对子女的照料、 用水和通信等, 均可视为社 会基础设施的缺位, 并在社区、 家庭和身体不同尺 度上产生了性别与阶级不平等的影响 [61][62] [63] 。为了维持这 一局面, 统治阶层构建起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 国家)女性不移动(immobile)的形象, 促成了对女性 流动的普遍负面看法, 这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反过来 又进一步限制了她们的流动, 使得她们在基础设施 规划中被边缘化 [64][65] , 一些妇女少数族裔在移民国 家也曾遭受如此窘境 [66] 。 如上所述, 在被我们理所当然忽视的基础设施 生产端, 性别差异实际上是非常悬殊且不容忽视 的。正如 Easterling [67] 基础设施 [68] 来保证日常生活进行。有学者研究发 现, 在北欧国家, 儿童保育基础设施被看作是促进 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带薪育儿假 以及普及儿童保育等措施都有助于减少劳动力市 场中性别不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