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DOI: 10.1016/j.enconman.2020.113360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parametric optimum design of irreversible thermionic generators based on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4
1

Citation Types

0
6
0
1

Year Published

2021
2021
2022
2022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10

Relationship

5
5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30 publications
(7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88 publications
0
6
0
1
Order By: Relevance
“…电极材料受热时,部分能量较高的"热电子"会逃逸出材料表面,此过程称为热离子发 射 [1] 。电子转移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基于热电子发射设计成的能量转换装置为热离子能量 转换装置 [2] 。热离子装置具有较高的理论转换效率,根据净电子流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热离 子发电装置 [3][4][5][6] 和热离子制冷装置 [7][8][9][10] 。而太阳能驱动热离子发电装置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11] 。 不可逆性可以引起装置性能的显著降低, 实际热离子发电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多种不 可逆性,如极板与环境之间的传热不可逆性、装置内部的传热不可逆性(极板间的辐射或导 热)等。有限时间热力学 是研究各种不可逆性对装置性能影响的有力工具。Wu [39] 考虑 太阳和高温电极、环境和低温电极之间的有限速率传热(辐射传热) ,研究装置的最大输出 功率特性。Wang 等 [40] 研究了考虑多种传热不可逆性的热离子发电机模型,给出了装置关键 技术参数的优化判据。Liao 等 [41] 建立了不可逆真空热离子太阳电池装置模型,讨论了装置 的最大效率特性。Wang 等 [42] 分析了光子增强型热离子装置的最优性能,研究表明采用纳米 间距能够显著增大装置的效率。Chen 等 [43] 对真空热离子发电机的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讨 论了不同优化目标下的性能特性。程笑宇 [44] 研究了电极温度、电极间距和功函数对最优性 能的影响,讨论了功函数和电极温度的最优值。Qiu 等 [45] 研究了基于 van der Waals 异质结 (vdWH)的不可逆热离子发电机模型。研究了装置的最优性能与输出电压、Schottky 势垒 和热阻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相应的性能优化区域。杨智敏 [46] 建立了基于 ABA 型和 ABC 型多层石墨烯发射极的不可逆真空热离子发电机模型,讨论了发射极和集电极的功函 数、石墨烯层数和聚光度对聚光热离子发电装置最优性能的影响。杨智敏等 [47] 考虑燃料电 池中电化学反应、等效内阻、热漏以及真空热离子装置中的有限速率传热等不可逆因素的影响, 建立了由燃料电池和真空热离子装置组成的联合发电装置模型, 分析了各种参数对装置最优 性能的影响。廖天军和林比宏 [48] 在光子增强型热离子太阳能电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半 导体禁带宽度对温度的依赖关系, 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不可逆光子增强型热离子太阳能电池模 型,研究了装置的最优性能。廖天军等 [49] 进一步建立了太阳能驱动的热电子-热辐射联合发 电机模型。Liao 等 [50] 建立了基于 Schottky 异质结的热光伏-热离子联合装置模型,考虑了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51779262),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2017CFB498) 通讯作者:*陈林根,lingenchen@hotmail.com; #丁泽民,zeminding@hotmail.com 间电荷效应和辐射复合对装置性能的影响。Liao 等 [51,52] 进一步建立了余热驱动的石墨烯基 热离子-热光伏联合发电装置 [51] 和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石墨烯基热离子联合发电装置 [52] 。Li 等 [53] 建立了不可逆热离子-热光伏联合发电机模型。 本文在文献 [45,46]…”
Section: 前言unclassified
“…电极材料受热时,部分能量较高的"热电子"会逃逸出材料表面,此过程称为热离子发 射 [1] 。电子转移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基于热电子发射设计成的能量转换装置为热离子能量 转换装置 [2] 。热离子装置具有较高的理论转换效率,根据净电子流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热离 子发电装置 [3][4][5][6] 和热离子制冷装置 [7][8][9][10] 。而太阳能驱动热离子发电装置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11] 。 不可逆性可以引起装置性能的显著降低, 实际热离子发电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多种不 可逆性,如极板与环境之间的传热不可逆性、装置内部的传热不可逆性(极板间的辐射或导 热)等。有限时间热力学 是研究各种不可逆性对装置性能影响的有力工具。Wu [39] 考虑 太阳和高温电极、环境和低温电极之间的有限速率传热(辐射传热) ,研究装置的最大输出 功率特性。Wang 等 [40] 研究了考虑多种传热不可逆性的热离子发电机模型,给出了装置关键 技术参数的优化判据。Liao 等 [41] 建立了不可逆真空热离子太阳电池装置模型,讨论了装置 的最大效率特性。Wang 等 [42] 分析了光子增强型热离子装置的最优性能,研究表明采用纳米 间距能够显著增大装置的效率。Chen 等 [43] 对真空热离子发电机的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讨 论了不同优化目标下的性能特性。程笑宇 [44] 研究了电极温度、电极间距和功函数对最优性 能的影响,讨论了功函数和电极温度的最优值。Qiu 等 [45] 研究了基于 van der Waals 异质结 (vdWH)的不可逆热离子发电机模型。研究了装置的最优性能与输出电压、Schottky 势垒 和热阻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相应的性能优化区域。杨智敏 [46] 建立了基于 ABA 型和 ABC 型多层石墨烯发射极的不可逆真空热离子发电机模型,讨论了发射极和集电极的功函 数、石墨烯层数和聚光度对聚光热离子发电装置最优性能的影响。杨智敏等 [47] 考虑燃料电 池中电化学反应、等效内阻、热漏以及真空热离子装置中的有限速率传热等不可逆因素的影响, 建立了由燃料电池和真空热离子装置组成的联合发电装置模型, 分析了各种参数对装置最优 性能的影响。廖天军和林比宏 [48] 在光子增强型热离子太阳能电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半 导体禁带宽度对温度的依赖关系, 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不可逆光子增强型热离子太阳能电池模 型,研究了装置的最优性能。廖天军等 [49] 进一步建立了太阳能驱动的热电子-热辐射联合发 电机模型。Liao 等 [50] 建立了基于 Schottky 异质结的热光伏-热离子联合装置模型,考虑了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51779262),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2017CFB498) 通讯作者:*陈林根,lingenchen@hotmail.com; #丁泽民,zeminding@hotmail.com 间电荷效应和辐射复合对装置性能的影响。Liao 等 [51,52] 进一步建立了余热驱动的石墨烯基 热离子-热光伏联合发电装置 [51] 和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石墨烯基热离子联合发电装置 [52] 。Li 等 [53] 建立了不可逆热离子-热光伏联合发电机模型。 本文在文献 [45,46]…”
Section: 前言unclassified
“…FTT theory has been applied for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various macro energy systems. The applications of FTT include many aspects and the two major aspects are optimal configurations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and optimal performances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Section: Introductionmentioning
confidence: 99%
“…As a further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irreversible process thermodynamics, finite-time thermodynamics (FTT) [1][2][3][4][5][6][7][8][9][10][11] has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and optimize performances of actual thermodynamic cycles, 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FTT has been applied in micro-and nano-cycles [12][13][14][15], thermoelectric devices [16,17], thermionic devices [18,19], gas turbine cycles [20][21][22], internal combustion cycles [23,24], cogeneration plants [25,26], thermoradiative cell [27], chemical devices [28,29], and economics [30,31].…”
Section: Introductionmentioning
confidence: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