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DOI: 10.3390/su12239961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The Digital Exclusion of Vulnerable Children: Challenge for Sustainability Issues in Czech Social Work Practice

Abstract: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digital exclusion of vulnerable children as a systemic (socio-ecological) problem that is gaining momentum during emergencies; (2) to reflect the subjectively perceived readiness of social workers as one of the actors in the system, whose task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mitigation of risks arising from digital exclusion of the target group and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3)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target group, to reflect the situa… Show more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1

Citation Types

0
0
0
1

Year Published

2022
2022
2024
2024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3
1

Relationship

0
4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4 publications
(1 citation statement)
references
References 32 publications
0
0
0
1
Order By: Relevance
“…ICT 作为一项技术时, 其设备载体、 通信功能的 工具性在儿童日常生活经历了更新和变化。相比 起固定电话, 手机的特性在于在线性、 移动性、 自主 性(表 2), 简单来说就是 "随时随地" (anytime/anywhere)。 当 第 一 代 手 机 --移 动 电 话 (mobile phone)出现时, 通信技术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最直 接体现的改变在于短信功能的普及 [28] 。他们一般 通过自己或父母购买一定金额的短信套餐, 在非紧 急情况的前提下使用手机与本地或异地的朋友、 家 人及亲戚进行短信交流, 短信文本交流带来了有效 的社交思考时间; 同时相比起语音通话, 手机短信 更具有隐藏性和隐私性, 为他们构建了逃避成人监 视的空间 [10] 。青少年作为拥有一定自主权的群体, 认为与朋友的交流及协调尤为重要。第二代手机 --智能电话(smart phone)就兼具了电话、 短信、 上 网以及拍照等更多功能, 为同龄人交流提供更多渠 道, 青少年群体也体现出比其他年龄段更渴望联系 的特征 [29] 。他们的智能手机后台长期处于运作状 态, 因此, 在持久性和即时性的加持下出现了 "半同 步性话语" , 频繁的在线社交互动实现朋友们共同 在场, 建立了相互联系的连续感和团结感, 同时也 产生了新的交流束缚和压力 [30][31] 。 从儿童使用电脑设备的发展历程看(表 3), 设备 使用空间范围日益扩大, 但儿童在监护人监管下使 用的时间仍然受到控制。起初, 儿童通过课堂的方 式学习使用电脑, 学习邮件和电子聊天室等新兴沟 通渠道, 后逐渐发展到现今自如地使用各类社交媒 体 [32] 。但信息技术不仅只体现在文本、 图像类功能 上, 各类在线游戏、 模拟社区的对话、 交流也为儿童 交往创造了新的途径。与此同时, 电脑设备的出现 增加了儿童之间、 成人和儿童之间共同利用设备的 活动机会 [33][36][37] 。出于对视觉图像的要求, 还有使用手机日记 的研究方法, 要求受访者利用手机拍摄详细记录每 日活动 [38] 。此外, 穿戴式 ICT 设备也是地理研究者 们所偏爱的新型研究方法, 不仅提供移动信息创 造、 储存和检索功能, 还能利用新的无线网络和位 置运动感知能力, 有研究通过让儿童穿戴 ICT 设备, 帮助其融入城市空间 [39] 。在互联网上, 研究人员还 使用社交媒体作为讨论平台, 用以电话回应或干预 调查 [40] 。在使用 ICT 作为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同时, 地理学者们也捕捉到技术使用时的儿童伦理问题, 如未成年人的隐私、 调查数据的所有权、 青少年使 用互联网犯罪等问题均引起重视 [41][42] 。 3 基于儿童空间视角的信息通信技术 研究话题 所需的地理距离 [44] 。然而, 除了社会融合以外, ICT 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已成为全球处于不同社会位 置和地理位置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等边缘化群体 所面临的特殊挑战 [45] 。特别是疫情这一社会公共 突发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时, ICT 的普及推动日 常事务沟通转移至网络, 数字鸿沟问题再次受到审 视 [46] 。研究者发现, 家庭处于社会及经济弱势地位 的孩子出现会因缺乏获取多元信息的数字能力而 受到排斥的现象 [47] ; 也有研究以中国学生在线教育 为例, 发现由于偏远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落 后, 疫情期间的城乡数字鸿沟从而扩大 [48] 。 (place)和空间(space)扮演着隐含的角色 [42] 。 "place" 概念多出现在技术介入下的日常生活实践(everyday life practices), 常常与人(people)、 活动(activities) 共同构成活动个体的生活习惯(habits)和惯例(routine)的要素之一, 为 "地点" 之意 [34] 。而研究者们更 青睐将 "space" 的概念运用在一定边界范围的环境 中, 一方面会将网络儿童(cyberkid)所在的互联网称 之 为 虚 拟 空 间 (virtual space)、赛 博 空 间 (cyberspace), 另一方面, 又会以儿童所处的主要活动环 境, 如家、 校、 房间等具有物理性质的实体边界范 围, 称之为 "space" [51] 。总体而言, ICT 在儿童地理 ICT 技术 [56] , 但仍然担心儿童身处在虚拟世界的危 险, 并急于遏制数字技术带来的时间浪费、 注意力 分散等风险 [57][58][59] 。然而, 有研究发现新时期的孩子 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驾驭家长的时间限制, 例如通 过跨代际长辈--祖父母的 "网开一面" 来为使用 数字媒体创造更多的机会, 开辟出父母无法实际监 控的空间 [60] 。同时,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ICT 交 友、 游戏等, 有利于促进将家空间以外的广阔世界与 家庭内部联系起来, 以在家空间中获得更广阔的体 验 [53] 。ICT 在跨国家庭留守儿童的看...…”
Section: Ict 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应用unclassified
“…ICT 作为一项技术时, 其设备载体、 通信功能的 工具性在儿童日常生活经历了更新和变化。相比 起固定电话, 手机的特性在于在线性、 移动性、 自主 性(表 2), 简单来说就是 "随时随地" (anytime/anywhere)。 当 第 一 代 手 机 --移 动 电 话 (mobile phone)出现时, 通信技术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最直 接体现的改变在于短信功能的普及 [28] 。他们一般 通过自己或父母购买一定金额的短信套餐, 在非紧 急情况的前提下使用手机与本地或异地的朋友、 家 人及亲戚进行短信交流, 短信文本交流带来了有效 的社交思考时间; 同时相比起语音通话, 手机短信 更具有隐藏性和隐私性, 为他们构建了逃避成人监 视的空间 [10] 。青少年作为拥有一定自主权的群体, 认为与朋友的交流及协调尤为重要。第二代手机 --智能电话(smart phone)就兼具了电话、 短信、 上 网以及拍照等更多功能, 为同龄人交流提供更多渠 道, 青少年群体也体现出比其他年龄段更渴望联系 的特征 [29] 。他们的智能手机后台长期处于运作状 态, 因此, 在持久性和即时性的加持下出现了 "半同 步性话语" , 频繁的在线社交互动实现朋友们共同 在场, 建立了相互联系的连续感和团结感, 同时也 产生了新的交流束缚和压力 [30][31] 。 从儿童使用电脑设备的发展历程看(表 3), 设备 使用空间范围日益扩大, 但儿童在监护人监管下使 用的时间仍然受到控制。起初, 儿童通过课堂的方 式学习使用电脑, 学习邮件和电子聊天室等新兴沟 通渠道, 后逐渐发展到现今自如地使用各类社交媒 体 [32] 。但信息技术不仅只体现在文本、 图像类功能 上, 各类在线游戏、 模拟社区的对话、 交流也为儿童 交往创造了新的途径。与此同时, 电脑设备的出现 增加了儿童之间、 成人和儿童之间共同利用设备的 活动机会 [33][36][37] 。出于对视觉图像的要求, 还有使用手机日记 的研究方法, 要求受访者利用手机拍摄详细记录每 日活动 [38] 。此外, 穿戴式 ICT 设备也是地理研究者 们所偏爱的新型研究方法, 不仅提供移动信息创 造、 储存和检索功能, 还能利用新的无线网络和位 置运动感知能力, 有研究通过让儿童穿戴 ICT 设备, 帮助其融入城市空间 [39] 。在互联网上, 研究人员还 使用社交媒体作为讨论平台, 用以电话回应或干预 调查 [40] 。在使用 ICT 作为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同时, 地理学者们也捕捉到技术使用时的儿童伦理问题, 如未成年人的隐私、 调查数据的所有权、 青少年使 用互联网犯罪等问题均引起重视 [41][42] 。 3 基于儿童空间视角的信息通信技术 研究话题 所需的地理距离 [44] 。然而, 除了社会融合以外, ICT 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已成为全球处于不同社会位 置和地理位置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等边缘化群体 所面临的特殊挑战 [45] 。特别是疫情这一社会公共 突发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时, ICT 的普及推动日 常事务沟通转移至网络, 数字鸿沟问题再次受到审 视 [46] 。研究者发现, 家庭处于社会及经济弱势地位 的孩子出现会因缺乏获取多元信息的数字能力而 受到排斥的现象 [47] ; 也有研究以中国学生在线教育 为例, 发现由于偏远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落 后, 疫情期间的城乡数字鸿沟从而扩大 [48] 。 (place)和空间(space)扮演着隐含的角色 [42] 。 "place" 概念多出现在技术介入下的日常生活实践(everyday life practices), 常常与人(people)、 活动(activities) 共同构成活动个体的生活习惯(habits)和惯例(routine)的要素之一, 为 "地点" 之意 [34] 。而研究者们更 青睐将 "space" 的概念运用在一定边界范围的环境 中, 一方面会将网络儿童(cyberkid)所在的互联网称 之 为 虚 拟 空 间 (virtual space)、赛 博 空 间 (cyberspace), 另一方面, 又会以儿童所处的主要活动环 境, 如家、 校、 房间等具有物理性质的实体边界范 围, 称之为 "space" [51] 。总体而言, ICT 在儿童地理 ICT 技术 [56] , 但仍然担心儿童身处在虚拟世界的危 险, 并急于遏制数字技术带来的时间浪费、 注意力 分散等风险 [57][58][59] 。然而, 有研究发现新时期的孩子 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驾驭家长的时间限制, 例如通 过跨代际长辈--祖父母的 "网开一面" 来为使用 数字媒体创造更多的机会, 开辟出父母无法实际监 控的空间 [60] 。同时,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ICT 交 友、 游戏等, 有利于促进将家空间以外的广阔世界与 家庭内部联系起来, 以在家空间中获得更广阔的体 验 [53] 。ICT 在跨国家庭留守儿童的看...…”
Section: Ict 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应用unclass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