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4(a)为吸附动力学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 吸附初期吸附速率快; 当吸附持续 50 min 以上时, 吸附速率趋于平缓; 当吸附 100 min 以上时, 吸附 基本达到平衡。这是由于在吸附初始阶段, 吸附剂 表面有大量的可用吸附位点, 而当吸附进行到一定 程度时, 可用吸附位点减少导致吸附速率降低。其 中块体 g-C 3 N 4 本身紧密堆积, 造成活性位点少, 进 而表现出较低的吸附容量; 而三维大孔 g-C 3 N 4 具有 三维大孔良好的开放结构和较多的活性位点, 表现 出高效吸附的能力。为了深入分析吸附动力学过程, 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 拟合公式如下 [33][34][35][36] : Fig. 4 (a)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b) adsorption isotherms for U(VI) on bulk g-C 3 N 4 and 3D macropoous g-C 3 N 4 pH=5.0±0.1, T=293 K, m/V=0.5 g/L The insert in (a) is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plots 刻的吸附量, k 1 (min -1 )和 k 2 (g/(mg·min))分别代表准 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常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结果如图 4(a)中插图和表 1 所示, 可知准二级动力 学的拟合度系数(R 2 )高于准一级动力学的, 因此吸 附过程更接近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块体 g-C 3 N 4 和三维大孔 g-C 3 N 4 对不同浓度 U(VI) 的吸附等温线示于图 4(b)。由图中的吸附等温线可 以看出, 三维大孔 g-C 3 N 4 对 U(VI)的吸附能力远好 于块体 g-C 3 N 4 。为了进一步研究溶液初始浓度与吸 附量的关系, 利用 Langmuir 和 Freundlich 等温吸附 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拟合公式如下 [3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