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DOI: 10.24434/j.scoms.2021.01.006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Visibility in the digital age: Introduction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age, calls for transparency and openness as well as for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prevail: Struggles for visibility occur simultaneously with conflicts regarding invisibility and hidden battles for power and privileges of interpretation. Concerns about a loss of digital self-determination exist, just like those regarding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or the right to become invisible and unseen. While the idea of a “transparent user” – as the ultimate notion of (in)voluntary visibility – has caus… Show more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Citation Types

0
0
0
1

Year Published

2024
2024
2024
2024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2

Relationship

0
2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2 publications
(1 citation statement)
references
References 12 publications
0
0
0
1
Order By: Relevance
“…地方体验, 并生产出特定的地方感 [11,13,[17][18][19][20][21] 。而无论 媒介对地方的表征是被创造、 被完善还是被颠覆的 地理知识, 都会反过来影响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 参与和行动。例如, Falkheimer [22] 认为媒介中地方 品牌化超越了旅游经济本身, 使地方品牌成为吸引 企业和居民的磁铁; Domosh [23] 甚至直接表明 "在地 方和它们的想象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在线 社交网站、 旅游博客和流行媒体也会改变旅行者感 知、 适应和再现地点的方式 [24] 。 国内地理学者在实证研究上比较不同媒介行 动者对同一地方的表征, 体现出媒介在地方建构上 的多元性与矛盾性。例如: 尹铎等 [25] 发现外媒将鄂 尔多斯康巴什新区描绘成 "鬼城" 和不健康的居住 空间, 但地方政府将其重新塑造为休闲、 自在、 具有 良好生态环境的 "家" 与地方; 蔡晓梅等 [26] 指出, 丽 江旅游地是一个被建构起来的意象, 《丽江欢迎你》 的旅游宣传片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和国内媒体的 "我 者" 视角, 重塑了丽江的 "自我" 形象; 安宁等 [27] 针对 广州报业对广州非裔社区的话语表征研究表明媒 介对地方的建构具有时间上的演变性和空间上的 多尺度性。安宁等 [28] 以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 说明 美国 《时代》 杂志对中国消极的地理想象反映了西 方的话语霸权和政治意图; 而中国网络媒体对 "东 突暴恐" 事件的文本表征背后则是政府利用媒体作 为宣传工具以及将媒体与受众同时视为地理知识的 生产场所, 以合法化 "反恐" 的政策与活动 [29] 。纪录片 中的食物景观对地方社会记忆的表征和塑造 [30] 、 电影 中空间文化与景观符号对地方的营造 [31] 也受到国 内学者的关注。另外, 国内传播学者也进行了很多 有借鉴价值的相关实证研究, 并且他们超前于国内 地理学者的地方在于向短视频等当下流行的新型 电子媒介投入了大量关注的目光, 并且将日益革新 的媒介技术本身的特征也纳入到媒介地方性生产 机制的探讨之中。短视频使任何空间都有被分享 和连接的可能性, 其表征的虚拟空间具有分散化、 碎片化和流动性特征, 与现实空间共同构成了生产 地方感的异质性空间 [32] , 与真实地方形成了互相补 充的 "媒介地方" [2] 。短视频中的身份表达、 地方认 同、 数字地方感和城市刻板印象的再生产也是国内 传播学者的热点研究内容 [33][34][35][36] [39] 。国家和地方政府 利用政策、 规划等权威话语和在媒介传播领域的优 势地位生产出一种关于宋庄的强大的地理想象, 并 将其服务于宋庄的地方形象塑造和发展战略转型。 3.1.1 合法化: 从地方画家村到 "中国宋庄" 亚当斯 [11]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指出: "一个在今 间中的数字可见性(digital visibility) [43][44] 。 "意义地 来的大型展览" [46] 。陈晓峰 [47]…”
unclassified
“…地方体验, 并生产出特定的地方感 [11,13,[17][18][19][20][21] 。而无论 媒介对地方的表征是被创造、 被完善还是被颠覆的 地理知识, 都会反过来影响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 参与和行动。例如, Falkheimer [22] 认为媒介中地方 品牌化超越了旅游经济本身, 使地方品牌成为吸引 企业和居民的磁铁; Domosh [23] 甚至直接表明 "在地 方和它们的想象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在线 社交网站、 旅游博客和流行媒体也会改变旅行者感 知、 适应和再现地点的方式 [24] 。 国内地理学者在实证研究上比较不同媒介行 动者对同一地方的表征, 体现出媒介在地方建构上 的多元性与矛盾性。例如: 尹铎等 [25] 发现外媒将鄂 尔多斯康巴什新区描绘成 "鬼城" 和不健康的居住 空间, 但地方政府将其重新塑造为休闲、 自在、 具有 良好生态环境的 "家" 与地方; 蔡晓梅等 [26] 指出, 丽 江旅游地是一个被建构起来的意象, 《丽江欢迎你》 的旅游宣传片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和国内媒体的 "我 者" 视角, 重塑了丽江的 "自我" 形象; 安宁等 [27] 针对 广州报业对广州非裔社区的话语表征研究表明媒 介对地方的建构具有时间上的演变性和空间上的 多尺度性。安宁等 [28] 以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 说明 美国 《时代》 杂志对中国消极的地理想象反映了西 方的话语霸权和政治意图; 而中国网络媒体对 "东 突暴恐" 事件的文本表征背后则是政府利用媒体作 为宣传工具以及将媒体与受众同时视为地理知识的 生产场所, 以合法化 "反恐" 的政策与活动 [29] 。纪录片 中的食物景观对地方社会记忆的表征和塑造 [30] 、 电影 中空间文化与景观符号对地方的营造 [31] 也受到国 内学者的关注。另外, 国内传播学者也进行了很多 有借鉴价值的相关实证研究, 并且他们超前于国内 地理学者的地方在于向短视频等当下流行的新型 电子媒介投入了大量关注的目光, 并且将日益革新 的媒介技术本身的特征也纳入到媒介地方性生产 机制的探讨之中。短视频使任何空间都有被分享 和连接的可能性, 其表征的虚拟空间具有分散化、 碎片化和流动性特征, 与现实空间共同构成了生产 地方感的异质性空间 [32] , 与真实地方形成了互相补 充的 "媒介地方" [2] 。短视频中的身份表达、 地方认 同、 数字地方感和城市刻板印象的再生产也是国内 传播学者的热点研究内容 [33][34][35][36] [39] 。国家和地方政府 利用政策、 规划等权威话语和在媒介传播领域的优 势地位生产出一种关于宋庄的强大的地理想象, 并 将其服务于宋庄的地方形象塑造和发展战略转型。 3.1.1 合法化: 从地方画家村到 "中国宋庄" 亚当斯 [11]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指出: "一个在今 间中的数字可见性(digital visibility) [43][44] 。 "意义地 来的大型展览" [46] 。陈晓峰 [47]…”
unclass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