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的融合对能源强度的影响。陈庆江等 [8] 测度了信 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 探讨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 合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 合能够显著降低地区能源强度。李标等 [9] 通过资 本、 劳动和能源三要素生产函数研究了城镇化、 工 业化、 信息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 利用信息化 发展指数测算信息化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水 平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提升能源强度, 长期的影响作 用较短期更为显著。也有部分学者考虑到了空间 效应的存在, 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能源强度展开 研究。沈小波等 [10] 利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技术进 步以及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认为提高能源 价格、 加强对外贸易能够有效降低地区能源强度。 刘晓红等 [11,12] 研究了能源强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发 现能源强度与环境污染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 应。廖敬文 [13] 及升级产业结构 3 种途径降低地区能源强度 [15,16] (图 第 43 卷 第 9 期 资 源 科 学 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提 升企业生产制造的柔性 [17] 业结构优化升级 [8] ; 此外,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消 费结构的优化具有正向效应, 进而可以改善传统的 能源要素禀赋所带来的不利条件, 推动能源强度的 降低 [18] 。同时中国各地区存在的能源冗余问题 [14] , 通过调节信息化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信息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信息技 术溢出的角度来看, 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推动能源 技术进步降低能源消耗, 而且还可以通过技术的外 溢效应促进各地区行业的技术进步, 使得整个行业 的生产率提高 [19] 。ICT 作为一种通用技术, 具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