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动土地 要素市场化改革以进一步改善土地配置效率已成共 识, 重点是实现城乡土地的平权化, 赋予农村集体土 地更大权益, 以建立城乡互动、 公平和竞争的土地市 场, 改变目前地方政府对土地征收和出让环节的双 垄断格局和土地资本收益分配不公的局面 [18] 。 题 [38] ; ②有利于促进农民财产性增收, 改善农户福利 水平 [39,40] ; ③有利于吸纳工商资本, 促进农业经营模 式创新和效率改进 [41] ; ④农村土地资本化也是乡村 经济空间重构的核心环节和重要驱动力 [42] [38] 。其次, 价值显化程度端赖于土 地产权的完整性与权属界线的清晰度 [3] , 而中国农 村土地产权固有主体虚置、 排他性弱、 转让性差、 非 继承性等缺陷 [43] 。再者, 农村土地市场发育迟缓, 且 中介服务不完善, 交易成本较高, 土地金融配套制 度也不健全 [2] 。最后, 在土地价值评估、 交易自动 化、 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技术障碍尚待解决, 社保、 户 籍等关联制度也支撑不足 [38] 。 破解障碍亟需制度供给。资本化的奥秘在于 建立使资产转化为资本的产权机制, 因此, 首先需 要厘清权力边界, 建立农村现代土地产权制度 [39,44] 。 其次, 逐步放开对农村土地的制度性限制是必要 的, 应允许更多的农村土地纳入市场化配置范围。 当然, 这一过程并不排斥政府作用, 有效的政府介 入是市场机制加快形成的保障 [2] 。此外, 土地资本 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金融系统工程, 农村金融的配 合至关重要, 亟需土地价值评定, 股权设计、 发行与 转让, 资本收益分配, 投资风险规避与转移等方面 的金融创新 [2,43] 。综合而言, 改革共识基本凝聚, 即 推进以制度建设、 产权界定和流通市场为基础的市 场化改革。在此目标引领下, 各地开展了大量实践 探索。 4.2 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实践探索与问题 在农地领域, 各地积极创新 "放活农地经营权" 的方式, 探索出了包括农地出租、 转包、 抵押、 入股、 信托和农地证券化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农地资本化 路径 [45] 。在集体建设用地领域, 广东南海等地农 村自主土地资本化模式颇具代表性, 其实践有力 推进了本地工业化, 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 增收 [46] 。关于宅基地, 从重庆 "地票" 到嘉兴 "两分 两换" 和广东 "拆旧复垦" , 从苏州 "三置换" 到天津 "宅基地换房" [47,48] ,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着有偿 退出、 有偿使用、 减量化、 指标交易、 流转等内容展 开, 出现了政府主导、 市场主导和自主治理不同模 式的分化 [49] 。 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 但也暴露了问题。首要 风险当属对农地过度资本化与粮食安全的担忧。 农地过度资本化在经济上的直观表现是土地租金 (土地成本) 大幅超过了农业生产所能承担的合理 的地租水平 [50] , 增加了耕地 "非粮化" 风险 [51,52] 。调查 数据反映, 中国农地资本化推动了地租水平迅速上 涨, 农业生产土地成本超过了美国、 欧盟和巴西等, 经营风险加大、 利润空间减小, 正威胁粮食安全和 农业可持续发展 [53] 。一些国外经验提供了前车之 鉴: 与媒体大规模的 "炒作" 相反, 许多农业项目由 于缺乏盈利能力而失败 [54] , 这显然是与通过土地资 本化助力农业生产的初衷背道而驰, 也促使人们认 识到农地资本化面临生产性前提约束, 粮食安全是 首要考虑的目标 [55] 。 在集体建设用地领域, 一些先期探索也反映其 负面问题不可忽视。①公平性问题。无论对于集 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还是宅基地, 资本化改革都会深 刻再造收益分配利益格局, 经济区位的优劣很容易 造成资本收益鸿沟, 从而造成地区之间新的不平 衡 [56] 。②风险不可控。资本逐利逻辑和地方政府政 绩逻辑合流, 可能形成一股激进的 "运动式" 资本化 改革, 农民利益易受侵害, 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和政治风险 [57] 。③反向激励问题。资本化固然有利 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农民财产性增收, 但对 财富的追求可能反向激励违法。已有经验证据就 表明宅基地资本价值提高增加了农户违规扩大占 地的激励, 导致宅基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张, 对耕地 保护和生态保护都构成威胁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