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多因素决定的 [20] , 被广泛应用于灾害管理、 公共 健康、 气候变化等领域 [22][23] 。高温热浪脆弱性表征 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在高温热浪压力中受损害的程 度差异, 可有效刻画脆弱人群特征及脆弱程度差 异, 以提供针对性对策 [24] 。 高温热浪健康风险并非于所有区域均质分布, 实施空间规划差异化指引实践在减缓、 防范高温热 浪 不 利 影 响 方 面 发 挥 着 特 殊 作 用 [25] 。 Smoyer [26] 、 Wilhelmi 等 [27] 通过热相关死亡的空间变化表明对高 温热浪健康风险存在空间差异性的关注; 近年, He 等 [28] [29] 。普遍认 为高温热浪指持续数天的高温天气, 以对人体健康 产生危害的温度临界值作为判定依据 [30] 。多数研 究通过高温热浪的持续时长(duration)及发生强度 [31] , 且普遍认为持续时长相比发生强度而 言, 导致的过量死亡风险较小。如对美国 108 个社 区的研究中, 当高温持续数天时, 人的生理和行为 已相对适应高温, 因此其作用效果不显著 [32] 。也有 学者认为高温的持续使人们长时间暴露于该环境 加深了身体负担, 将产生额外的健康影响 [33] 。 在高温热浪的发生强度表征上, 最高/最低/平 均温度、 昼夜温差等或多种指标的混合常作为高温 热浪温度指标的表征, 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最高/最低温能较好反映温度的峰值水平, 而平均温 度体现整日温度暴露情况更佳 [34] 。Barnett 等 [35] [15,36] , 但其在某种程度 上高估了高温热浪的健康影响, 毕竟致死是最为严 重的后果, 有研究建议可考虑赋予死亡率权重加以 修正用于表征未来健康结果 [9] 。发病率多采用住院 和医疗急救相关数据表征, 后者可进一步分为救护 车呼叫、 急救医疗服务、 急诊就诊、 急诊住院等 [37] [42] 、 人-自然耦合脆弱性评估 [43] 等, 并无统一框架, 其中最常用的脆弱性评估框架是政府间气候变化 委员会(IPCC)在其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提出的 "暴露 性-敏感性-适应性" 框架 [44][45][46] 。暴露性指特定区域 某一时间内高温热浪的严重程度; 敏感性表现为区 域内部受到高温热浪潜在影响时, 人类社会系统结 构的稳定性; 适应性指系统调节自身内部结构以减 缓、 防范高温热浪影响的能力 [19] 。由于 Cutter 等 [42] 提出的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估具有代表性, 多数 研究一般均采取将敏感性(如年龄、 性别、 种族、 收入 图 1 高温热浪相关研究发文量及视角统计 [47] 构建的社会脆弱性程度及 适应性指标, 未考虑对自然环境暴露性的考量; 陈倩 等 [48] 构建的基于 "高温危险性-人口暴露度-社会经 济脆弱性" 的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估框架, 未考虑外 界适应能力的作用。脆弱性评估重点在于评价哪 一类群体(敏感性)在变化的自然环境状态(暴露性、 适应性)下是脆弱的 [10] , 明确其空间分布及需要采取 什么样的对策去适应这种变化。为了更好地管理 与应对城市内部高温热浪风险, 对其进行定量评估 是必要的 [49] [50] 。直 到 1972 年, Rao [51] 首次将环境卫星数据应用于城市 热环境的空间分布研究中, 随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开 始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城市热环境研究 [52] [53] 。更为关键的是遥感卫星反演的地表温度 具有很强的空间连续性, 作为暴露性指标越来越受 到学者们的青睐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