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DOI: 10.18402/resci.2019.06.06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陕西省耕地转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1

Citation Types

0
0
0
2

Year Published

2019
2019
2024
2024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4

Relationship

0
4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4 publications
(3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2 publications
0
0
0
2
Order By: Relevance
“…为充分践行 "两山" 理念、 推动生态优势持续转 化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 [1] 。自 2018 年以来, 中国陆 续印发了 《建立市场化、 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行动计划》 《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方案》 《2030 年前碳 达峰行动方案》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机制的意见》 等政策文件, 为将 "绿水青山" 转化为 "金山银山" 提供了政策指导, 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和绿色产业发展作了系统性的安排, 强调把生态保 护补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 [2] 。基于 "双碳" 目标的时代背景, 中国不仅要强化减排责 任, 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增加碳汇, 还要高度重 视跨地区间碳减排的协同性与公平性 [3] 。碳补偿作 为生态补偿重要方式, 能够调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 关系, 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有偿化; 同时, 已有研究 证实了生态补偿机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 术进步, 显著降低碳排放总量 [4] 利用类型既可能成为碳源, 也可能成为碳汇 [5] 。一 方面, 土地利用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与土壤环境 直接影响植被碳储量 [6] , 贡献了巨大的碳汇 [7] , 能够 使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加速增长 [8] 。另一方面,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采伐森林、 开垦耕地和建 设用地扩张等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 使土地利 用成为重要的碳排放源 [9] 。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源/汇 研究为了解社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提供了前提和 基础 [10] , 而碳补偿则为开展土地利用低碳优化提供 了契机和动力。因此, 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科 学设计碳补偿机制, 对改善生态环境、 构建低碳发 展模式有重要的意义。 碳补偿是碳排放主体以经济手段对碳汇主体 或生态保护者给予一定补偿, 以消除碳排放外部性 的行为; 其目的是促进碳减排, 实现区域发展的公 平化和可持续化 [11] 。目前碳补偿机制建立主要围绕 补偿主体、 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展开。①补偿主体 的研究主要根据 "谁受益、 谁付费" 的原则, 在省域 (地市、 区县) 之间确定重点碳支付和碳受偿地区 [12,13] , 探究相关利益主体在生态责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 联结关系。②对不同地区制定碳补偿标准的方法 需考虑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 诸多因素, 以确保其公平性。目前主要通过相对量 碳赤字法 [14] 、 碳赤字敏感度法 [15] 、 碳排放责任分配法 [16] 计算相应的区域碳补偿标准, 也可通过投入产出模 型对各地区碳减排的成本进行估算, 进而设计基于 减排成本的差异化碳补偿标准 [17] 。丁振民等 [18] 构 建生态补偿理论模型, 解决了小尺度 (乡镇、 村) 层 面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缺失无法进行补偿标准测算 的问题, 但此回归模型的使用需要大样本、 多时期 的面板数据才能保证补偿结果的可靠性。③在碳 补偿方式上, 有政府碳补偿、 个人碳补偿、 土地利用 碳补偿及区域横向碳补偿等多种方式 [19] , 还有通过 金融工具和碳税等手段构建的政府、 市场和社会相 互耦合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 [20] , 以及基于责任和 收益匹配视角构建的共担碳排放责任体系 [21] 。这些 研究成果为区域间碳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很好 的解决方案, 但在价值核算上存在研究尺度太大的 问题。格网化分析方法是一种将矢量数据栅格化 的重要手段, 主要把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以空间统 计计算的形式完成数据重构 [22] 。其特点是在建立空 间栅格索引的同时, 能够将不同类型数据相结合, 打破了以传统行政区域为最小研究单元的评价方 法; 在丰富评价单元属性维度的同时, 也细化了评 价单元的空间精度 [23] 。目前已有学者基于不同格网 尺度对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 异、 生境质量差异、 "三生" 空间功能、 生态分区开展 研究 [24][25][26] , 为本文从格网化角度分析碳补偿价值提供 了技术基础, 有助于测定特定区域的碳补偿并精准 识别补偿主客体。 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及 经济金融中心, 城市化水平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 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不断增强 [27] , 经济 发展与环境保护压力凸显。为有效增强生态系统 碳汇服务功能, 重庆积极探索将 "绿水青山" 转化为 "金山银山" 的路径, 出台 《重庆市实施横向生态补 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工作方案 (试行) 》 政策文件, 建 立了以森林覆盖率为衡量指标的生态保护补偿激 励机制 [28] 和地方林业碳汇交易试点 [29] 。但目前仍然 缺乏土地利用碳汇产品价值核算研究, 存在生态保 护资金短缺、 跨区域碳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30] 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根据王刚等…”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为充分践行 "两山" 理念、 推动生态优势持续转 化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 [1] 。自 2018 年以来, 中国陆 续印发了 《建立市场化、 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行动计划》 《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方案》 《2030 年前碳 达峰行动方案》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机制的意见》 等政策文件, 为将 "绿水青山" 转化为 "金山银山" 提供了政策指导, 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和绿色产业发展作了系统性的安排, 强调把生态保 护补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 [2] 。基于 "双碳" 目标的时代背景, 中国不仅要强化减排责 任, 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增加碳汇, 还要高度重 视跨地区间碳减排的协同性与公平性 [3] 。碳补偿作 为生态补偿重要方式, 能够调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 关系, 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有偿化; 同时, 已有研究 证实了生态补偿机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 术进步, 显著降低碳排放总量 [4] 利用类型既可能成为碳源, 也可能成为碳汇 [5] 。一 方面, 土地利用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与土壤环境 直接影响植被碳储量 [6] , 贡献了巨大的碳汇 [7] , 能够 使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加速增长 [8] 。另一方面,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采伐森林、 开垦耕地和建 设用地扩张等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 使土地利 用成为重要的碳排放源 [9] 。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源/汇 研究为了解社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提供了前提和 基础 [10] , 而碳补偿则为开展土地利用低碳优化提供 了契机和动力。因此, 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科 学设计碳补偿机制, 对改善生态环境、 构建低碳发 展模式有重要的意义。 碳补偿是碳排放主体以经济手段对碳汇主体 或生态保护者给予一定补偿, 以消除碳排放外部性 的行为; 其目的是促进碳减排, 实现区域发展的公 平化和可持续化 [11] 。目前碳补偿机制建立主要围绕 补偿主体、 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展开。①补偿主体 的研究主要根据 "谁受益、 谁付费" 的原则, 在省域 (地市、 区县) 之间确定重点碳支付和碳受偿地区 [12,13] , 探究相关利益主体在生态责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 联结关系。②对不同地区制定碳补偿标准的方法 需考虑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 诸多因素, 以确保其公平性。目前主要通过相对量 碳赤字法 [14] 、 碳赤字敏感度法 [15] 、 碳排放责任分配法 [16] 计算相应的区域碳补偿标准, 也可通过投入产出模 型对各地区碳减排的成本进行估算, 进而设计基于 减排成本的差异化碳补偿标准 [17] 。丁振民等 [18] 构 建生态补偿理论模型, 解决了小尺度 (乡镇、 村) 层 面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缺失无法进行补偿标准测算 的问题, 但此回归模型的使用需要大样本、 多时期 的面板数据才能保证补偿结果的可靠性。③在碳 补偿方式上, 有政府碳补偿、 个人碳补偿、 土地利用 碳补偿及区域横向碳补偿等多种方式 [19] , 还有通过 金融工具和碳税等手段构建的政府、 市场和社会相 互耦合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 [20] , 以及基于责任和 收益匹配视角构建的共担碳排放责任体系 [21] 。这些 研究成果为区域间碳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很好 的解决方案, 但在价值核算上存在研究尺度太大的 问题。格网化分析方法是一种将矢量数据栅格化 的重要手段, 主要把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以空间统 计计算的形式完成数据重构 [22] 。其特点是在建立空 间栅格索引的同时, 能够将不同类型数据相结合, 打破了以传统行政区域为最小研究单元的评价方 法; 在丰富评价单元属性维度的同时, 也细化了评 价单元的空间精度 [23] 。目前已有学者基于不同格网 尺度对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 异、 生境质量差异、 "三生" 空间功能、 生态分区开展 研究 [24][25][26] , 为本文从格网化角度分析碳补偿价值提供 了技术基础, 有助于测定特定区域的碳补偿并精准 识别补偿主客体。 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及 经济金融中心, 城市化水平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 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不断增强 [27] , 经济 发展与环境保护压力凸显。为有效增强生态系统 碳汇服务功能, 重庆积极探索将 "绿水青山" 转化为 "金山银山" 的路径, 出台 《重庆市实施横向生态补 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工作方案 (试行) 》 政策文件, 建 立了以森林覆盖率为衡量指标的生态保护补偿激 励机制 [28] 和地方林业碳汇交易试点 [29] 。但目前仍然 缺乏土地利用碳汇产品价值核算研究, 存在生态保 护资金短缺、 跨区域碳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30] 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根据王刚等…”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关者看, 沈满洪等 [7] 根据 "谁开发谁保护、 谁污染谁 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 原则, 认为流域生态补偿主体 是指生态补偿责任的承担者, 而补偿客体为流域源 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贡献者和利益受损者。 ②从补偿标准看, 耿翔燕等 [8] 、 李长健等 [9] 、 丁振民 等 [10] 分别利用成本投入法、 支付意愿法、 生态效益法 计算相应流域补偿标准; 王西琴等 [11] 依据流域生态 治理阶段, 提出从试行阶段、 修复阶段、 稳定阶段 3 阶段设计补偿标准。③从补偿方式看, 谢婧等 [12] 和 包晓斌 [13] 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方式涉及资金、 实物、 项 目、 技术等方面的补偿, 其中资金补偿是主要方 式。也有部分学者对流域补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 评价, 发现横向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显著提升上游环 境保护动机, 双向补偿机制的设计使地方政府 "偷 懒" 的道德风险降低, 从而降低水污染程度, 改善流 域生态环境。例如, 娜仁等 [14] 和张晖等 [15] 基于新安 江流域试点案例, 发现多样化的生态补偿通过增加 受偿区劳动就业和促进受偿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减贫效应, 甚至助推上游长期经济发展。此 外, 学者还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综 合效益进行评价。彭玉婷 [16] 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
unclassified
“…1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 程的不断推进, 区域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和 利益错配的问题日益严重 [1] 。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 衡、 不协调影响到社会福利在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分 配 [2] , 并且国土空间格局失衡带来的负外部性导致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3,4] 。探索区域间以 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命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供给 [5,6] [10,11] [12] ; 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法由于在区域层面核算较为简单方便被广泛地应 用于区域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的设计 [13][14][15][16] 。从 生态补偿标准设计来看, 区域生态补偿以生态系统 服 务 价 值 减 去 治 理 污 染 投 入 的 实 际 成 本 的 差 额 法 [13,14] 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乘以生态盈余系数的分 摊法为主导 [15,16] [17] 。那么用经济数学的方式可以把社会经济因素 与自然因素对 LUCC 的作用方式表达为: [18] , 表示一 个群体暴露在一定风险下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与未 暴露在该风险下某事件发生概率的比值, 又称相对 风险 [19] 。因此,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几率比矩阵 衡量地类之间转移的可能性, 即: [20,21] ; 另外, 生态系统服务不仅受土 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还与前期初始生态禀赋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 遗漏初始生态禀赋可能造成估计结 果存在偏差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Ecosystem Ser- [23] 。环境正义理论认为个人、 群体、 以及区 (国) 际之间均拥有改造自然的平等权利, 同时也要 履行保护自然的平等义务 [10,11] [26] 。 自 1999 年 Constanza 等 [27] 比较全面地评估了全球生态 系统服务价值以来, 其核算理论与方法在全球范围 内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以谢高地等 [28] 修订的比较 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 "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 服务价值当量表" 为核算基础, 借鉴熊鹰等 [29] 对不同 地类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确定, 其 中城乡建设用地的当量因子参考 Constanza 等 [27] 价精度达到 94.3%以上 [30] 。为了研究需要, 根据 《中 国 科 学 院 土 地 利 用/覆 盖 分 类 体 系 标 准》 [30] [24] 。江汉平原与汉江中游是重要农业耕作区, 承担 着较多的农业生产功能, 而武汉城市圈承载了较多 的非农生产功能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 [32] [19,22] [ 7 ] 李国平, 李潇.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 支付额度 与调整目标 [J].…”
unclass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