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DOI: 10.1016/j.jand.2021.01.020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MSG Is A-OK: Exploring the Xenophobic History of and Best Practices for Consuming Monosodium Glutamate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2
1
1

Citation Types

0
4
0
1

Year Published

2022
2022
2023
2023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6
1

Relationship

0
7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7 publications
(5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19 publications
0
4
0
1
Order By: Relevance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based in medically unfounded fears over the effects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45,46 , is another example of cultur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ese restaurants.…”
mentioning
confidence: 99%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based in medically unfounded fears over the effects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45,46 , is another example of cultur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ese restaurants.…”
mentioning
confidence: 99%
“…(2) 除了甲醛以外,空气中的苯系物、氨、水蒸气等气体都会被硅藻泥无选择性地吸附; (3) 如果室内总体甲醛含量过高或硅藻泥面积不足,会超过硅藻泥的饱和吸附量(V a m )而出现吸附 饱和现象,室内空气中仍会有较多甲醛残留; (4) 吸附和解吸附是平衡关系,被吸附在硅藻泥表面的甲醛会重新解吸附,使得甲醛等有害物 质再"吐"出来,反而成为室内污染源,造成二次污染; (5) 最关键的是,硅藻泥材料多为无机物成分,它只能吸附,并没有消解甲醛的能力。 (6) 一些所谓"纳米技术" 、添加"光触媒"等升级版的硅藻泥,也不具备在室温、日光灯照射 条件下彻底分解甲醛的能力。 所以,硅藻泥作为装修材料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声称硅藻泥是"甲醛克星"属于夸大其词、 混淆视听 [17] ,误导消费者。作为未来的化学从业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象"爱惜羽毛"一样自觉珍惜行业形象。 5 有助于引导学生服务民众、回馈社会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责任。化学类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主要是利用了普通民众对化学知识的 欠缺、对科学的误解。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要有防谣、辟谣、止谣的责任和担当,不仅要独善其 身,更要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抵制和粉碎化学类谣言,还民众以化学真相,积极回馈社会。 2014年,清华大学化工系和理学院学生捍卫"PX"(对二甲苯)词条"低毒"描述,为当代大学 生坚决抵制网络谣言、展现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树立了典范 [18] 。因为广东茂名PX事件的发生,有网 友多次恶意篡改百度百科上"PX"词条,将PX毒性由"低毒"篡改成"剧毒" 。清华学子进行了多 轮拉锯战式修改,同时在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主动发声,阐释PX的低毒属性,消除民众误解。 这一被称为"词条保卫战"的事件被《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栏目分别报道, 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PX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典型单环芳烃之一,其命名、性质、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等在有机化学课 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以PX"词条保卫战"为案例,将课内的PX知识扩展、延伸到社会生活中, 让学生了解和分析近十年围绕PX产业的质疑和发展困局,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PX的毒性、安全性究竟如何?关于化学品的毒性分级,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化学品统一 分类和标签制度》和我国的《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规范》等有明确的规定和依据。我们要求学生查 阅PX的物理性质、急性毒性、致癌性、危险性、职业性危害程度等数据,让数据说话,依标准进行 判断。按照其大鼠经口LD50 (半数致死量)和大鼠吸入LC50 (半数致死浓度)数据,PX毫无疑问属于 "低毒"化学品(图3a)。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致癌性定义为第三类,即现有数据不能证明 PX对人类具有致癌性 [19] 。尽管PX有易燃性,但远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危险程度低。正是基于上 述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说, "通俗地讲,PX的毒性与汽油相当 [20] 。 "可见,宣称PX"剧毒" 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PX工厂安全环境风险如何?我们引导学生查阅车间空气和居住区大气中二甲苯最高容许 浓度值、石化工厂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国外PX工厂与居民区实际距离 [21] 等综合分析、讨论(图3b), 得出PX工厂的安全环境风险是可防可控的, "PX恐惧症"大可不必。 第三,PX产业链对国计民生有何影响?为了认识PX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根据有机化学知识整 理出"石油-PX-PTA (精对苯二甲酸)-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涤纶-纺织业"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3c),并写出其中重要的合成反应。再启发学生分析PX在整个产业链中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认 识到对PX项目的盲目抵制会产生连锁反应,既波及上游石油行业,又殃及下游纺织行业。 理性分析之后学生认识到,篡改PX毒性、制造PX"剧毒"谣言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会加剧普通 民众的"PX恐惧症" ,造成PX项目屡屡受阻,最终影响整条产业链。 将化学类谣言素材转化为基础化学教学资源,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践行科学精神,主动担当科普 责任。通过大学生最为熟悉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以科普短文、动画、视频等 形式向全校、向社会及时辟谣,用专业知识粉碎化学类谣言,以互联网思维阻断谣言传播路径,展 现化学人的责任、担当。 和PX"词条保卫战"相似,在世界范围内还有一场"重新定义中国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运动 [22,23] 。 "中国餐馆综合征"也称"味精综合征" ,在欧美已经流传50年之久。 这一事件中,背黑锅的是中餐最常用的味精--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1993年, 权威词典《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将"中国餐馆综合征"列为词条,释义为"被认为是食用了 加有大量味精/谷氨酸钠调味的食物(特别是中餐)的易感人群所感到的一系列症状,例如身体发麻、 头疼、眩晕和心悸" 。 "中国餐馆综合征"将中餐污名化,致使很多中餐馆遭受打击,不得不贴出"绝 不使用味精(NO-MSG)"的告示以求自保。 在进行了慢性毒性、致畸性、传代性等系列大量动物实验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 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I)都得出结论:味精作为食品添加剂是极其安全的。而且 研究还发现,西红柿、蘑菇、奶酪、海鲜、玉米等天然食物中,也都天然含有谷氨酸钠成分。这些 证据都证明了谷氨酸钠的清白。 2020年初,由日本味之素公司牵头发起了一项"重新定义中国餐馆综合征"(Redefine CRS)运动, 要求《韦氏词典》修改这一刻板、负面词条,为味精、中国餐馆和亚洲饮食正名 [23] 。2020年5月《韦 氏词典》修改了这个词条,删掉了具体症状以及"特别是中餐"等表述。此外还包含了一项否认声 明,指出该词是"陈旧的"和"冒犯的" ,后期研究并未发现味精与这些所谓的症状有联系。词条虽 然修改了,但这一流言对中餐造成的损害难以短时间消除,中餐国际化之路注定不可能平坦。 6 结语 化学类谣言常常充斥着似是而非的化学专业知识,又给公众的生活带来程度不同的危害,是一 类特殊的、负面的素材。但如果我们能逆向思维、另辟蹊径,则可以把这类素材转变为有益的基础 化学教学资源。对化学类谣言素材进行收集、归类、提炼,引导大学生运用化学专业知识"识谣" 图3 PX的安全性、环境标准及相关产业链 "辟谣""止谣"。在"识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在"辟谣"的过程中激 发学生知识迁移和主动探究,在"止谣"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宪法法治意识。还可以通 过化学类谣言的负面案例,给学生以警醒和反思,自觉矫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 社会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 考 文 献…”
Section: 有助于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unclassified
“…These claims about the harms of MSG were unsubstantiated—and overtly racist. In 1970,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found that MSG was safe and suitable for human consumption (Wahlstedt et al., 2021); yet, misinformation had already stoked Americans’ fears, perpetuating the stigmas against MSG and Asian cultural foods for decades to come (Wahlstedt et al., 2021; Yeung, 2020). During the 2003 SARS outbreak and current COVID‐19 pandemic, racist stereotypes blamed ‘exotic’ Asian diets for the outbreak of zoonotic diseases.…”
Section: The Medicalisation Of Eatingmentioning
confidence: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