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技术、 法律、 市场等多 种途径中, 碳市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被证明为一 种低成本、 高效率的温室气体减排手段 [1,2] 。碳排放 配额 (下称 "配额" ) 分配是碳市场运行的基础和核 心环节, 不同的配额分配方法意味着不同的减排成 本和减排收益, 关乎碳市场运行的成败 [2,3] 。配额分 配方法的选取, 往往是新兴碳市场设计之初争论的 焦点 [3][4][5] 问题尤为突出 [4,6,7] 。在此背景下, 统一按照历史法或 基准线法分配配额可能会加剧中国区域发展的不 平衡 [1,8]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研究团队在 2017 年提 出了 "历史-基准趋近法" 的初步构想 [9] [10,11] 。作为有偿分配的主 要形式, 拍卖具有碳价发现功能, 可以提升碳市场 运行效率, 又可体现 "谁排放谁买单, 排多少买多 少" 的公平性原则, 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配额分配方 式 [12] 。不过, 拍卖会引起企业减排成本迅速上升, 且 部分行业由于存在国家指导价格, 无法将此成本传 到下游行业或消费者 (如电力行业) , 有损行业竞争 力, 甚至降低碳市场整体效率 [10,13] [14] 。历史法对数据要求相对简单, 适 用于生产工艺复杂、 分工序能源计量准确性较低的 行业 [5] 。但历史法存在 "鞭打快牛" 效应, 不利于激 励先进企业技术创新 [15] , 且易造成配额超发, 进而导 致交易价格低迷, 影响碳市场运行效率 [3] 。此外, 由 于新建企业缺乏历史排放数据, 历史法难以在既有 企业和新建企业之间统一 [5] 。基准线法根据产品或 行业的排放基准 (平均值或先进值) 和企业自身产 出确定碳配额数量, 适用于产品同质性高、 技术水 平差异较小的行业。在 "一产品一基准值" 原则下, 先进企业能获得相对富裕的碳配额, 将富余部分出 售可获得减排收益, 从而避免了 "鞭打快牛" 效应, 也可激发企业进行减排技术研发升级 [5] 。但是, 若 碳市场所覆盖区域存在较大的行业内排放差异, 基准 线法的实施将对落后企业形成 "拔苗助长" 效应 [9] 。 此外, 基准线法对数据要求高, 不仅要严格划分产 品类别, 而且要求企业将不同产品产生的碳排放区 分开, 导致基准值的确定异常繁琐 [5] 。 目前, 全球约有 60 个国家或者地区启动了碳市 场 [16] , 但由于每个碳市场的数据基础和排放现状不 同, 采用的免费配额分配方法也不尽相同。 在免费配额分配方法中国化应用的讨论中, 理 论界将碳排放区域间差异问题 [4,7,9] 、 配额分配与减排 政策目标协同问题 [17,18] 视为全国统一碳市场配额分 配方案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两大问题。段茂盛 [4] 基 于区域排放差异提出一种中央-地方两级管理的 配额分配方案, 即配额分配方法统一由中央制定, 并给出区域 (行业) 调整系数的选择范围, 以此减轻 区域碳排放差异的影响; 李峰等 [19] 认为调整系数的 应用会增加企业与政府讨价还价的余地, 应适当限 制有争议的各类调节系数的使用; 何建坤 [18] 从新时 代低碳发展战略的视角, 提出碳市场要把各项节能 减排的指标和考核加以统筹考虑; 张希良 [17] [20] ; 熊灵等 [21] 通过归纳研究, 证实了历史法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