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DOI: 10.18402/resci.2017.05.02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农地流转农户心理决策模型研究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1

Citation Types

0
0
0
2

Year Published

2018
2018
2022
2022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3

Relationship

0
3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3 publications
(2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6 publications
0
0
0
2
Order By: Relevance
“…中国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较差, 地理位置较 为偏远, 交通、 信息等条件相对落后 [1] , 农户收入水 平较低,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常年外出务工, 导 致 "人走房空" 现象严重 [2] , 宅基地闲置率高 [3] , 加之 贫困地区宅基地呈现分散、 不规则状态分布的特 点, 使得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4] , 社会公共服务 设施供给不便, 农户居住环境难以改善。从提高农 村宅基地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留守人口的生活品 质看, 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是农 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5] [6] , 不符合农民家庭切实需求 [7] [8] , 因此,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探讨贫困地区农 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 [9] 。 纵观现有文献, 学者们围绕宅基地退出意愿和 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了诸多研究, 并得出了一 些结论。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农 户特征 (如农户户主年龄、 受教育程度 [10] 以及对宅基 地退出的价值感知 [11] 等) 、 家庭特征 (如家庭人口、 家 庭收入水平、 宅基地的住房层数 [12] 、 老龄化负担和子 女抚养负担 [13] 、 人力资本投入 [14] 、 家庭抗险能力 [15] 等) 和外部环境特征 (如户籍改革力度 [16] , 宅基地是 否确权 [17] 等) 。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因素主 要包括表征农户离农程度的因素 (如农户非农化程 度、 是否有农地流出 [18] 等) 和表征农户家庭城市融入 的因素 (如家庭的风险预期 [19] 、 社会网络 [20] 以及是否 有城镇住房等 [21] ) 。此外, 还有少数学者研究了农户 宅基地退出意愿和行为的悖离 [22][23][24] [25] 于 1903 年提出。之后, 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研究内 容, 学者们建立和完善了家庭生命周期模型 [26,27] , 考 虑到国情和文化的差异, 国外学者 Paul [28] 在 1947 年 按照结婚、 子女出生、 子女离家、 夫妻之一死亡和夫 妻双亡等 7 个重要事件, 划分出形成、 扩展、 稳定、 收 缩、 空巢与解体 6 个阶段; 国内学者林善浪等 [29] 在此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 5 个阶段, 即年轻夫妇家庭、 成 长中的核心家庭、 成熟的核心家庭、 扩大家庭、 空巢 夫妇家庭; 汪为等 [9] [32][33][34][35] 。 近年来, 该理论在农村居民点整理 [36] 、 土地流转 [37] 和 农地整治 [38] 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证明了其具有良 好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由其 意愿决定。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受个体态度、 外界 政策干预、 个人对政策认知以及预期风险控制能力 等因素的影响。可见, 计划行为理论也适用于农户 宅基地退出行为研究。计划行为理论起源于 Fishbein [39] 提出的多属性态度理论。其观点为, 行为态 度决定行为意向, 预期的行为结果及其评估反过来 又会影响行为态度。在此基础上, Fishbein 等 [40] 进一 步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Ajzen 等 …”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中国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较差, 地理位置较 为偏远, 交通、 信息等条件相对落后 [1] , 农户收入水 平较低,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常年外出务工, 导 致 "人走房空" 现象严重 [2] , 宅基地闲置率高 [3] , 加之 贫困地区宅基地呈现分散、 不规则状态分布的特 点, 使得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4] , 社会公共服务 设施供给不便, 农户居住环境难以改善。从提高农 村宅基地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留守人口的生活品 质看, 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是农 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5] [6] , 不符合农民家庭切实需求 [7] [8] , 因此,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探讨贫困地区农 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 [9] 。 纵观现有文献, 学者们围绕宅基地退出意愿和 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了诸多研究, 并得出了一 些结论。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农 户特征 (如农户户主年龄、 受教育程度 [10] 以及对宅基 地退出的价值感知 [11] 等) 、 家庭特征 (如家庭人口、 家 庭收入水平、 宅基地的住房层数 [12] 、 老龄化负担和子 女抚养负担 [13] 、 人力资本投入 [14] 、 家庭抗险能力 [15] 等) 和外部环境特征 (如户籍改革力度 [16] , 宅基地是 否确权 [17] 等) 。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因素主 要包括表征农户离农程度的因素 (如农户非农化程 度、 是否有农地流出 [18] 等) 和表征农户家庭城市融入 的因素 (如家庭的风险预期 [19] 、 社会网络 [20] 以及是否 有城镇住房等 [21] ) 。此外, 还有少数学者研究了农户 宅基地退出意愿和行为的悖离 [22][23][24] [25] 于 1903 年提出。之后, 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研究内 容, 学者们建立和完善了家庭生命周期模型 [26,27] , 考 虑到国情和文化的差异, 国外学者 Paul [28] 在 1947 年 按照结婚、 子女出生、 子女离家、 夫妻之一死亡和夫 妻双亡等 7 个重要事件, 划分出形成、 扩展、 稳定、 收 缩、 空巢与解体 6 个阶段; 国内学者林善浪等 [29] 在此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 5 个阶段, 即年轻夫妇家庭、 成 长中的核心家庭、 成熟的核心家庭、 扩大家庭、 空巢 夫妇家庭; 汪为等 [9] [32][33][34][35] 。 近年来, 该理论在农村居民点整理 [36] 、 土地流转 [37] 和 农地整治 [38] 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证明了其具有良 好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由其 意愿决定。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受个体态度、 外界 政策干预、 个人对政策认知以及预期风险控制能力 等因素的影响。可见, 计划行为理论也适用于农户 宅基地退出行为研究。计划行为理论起源于 Fishbein [39] 提出的多属性态度理论。其观点为, 行为态 度决定行为意向, 预期的行为结果及其评估反过来 又会影响行为态度。在此基础上, Fishbein 等 [40] 进一 步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Ajzen 等 …”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 而 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积极鼓 励农地向集体内种田能手集中, 但这种流转并未得 到法律认可; 1988 年宪法修订案 [2] 和 《土地管理法》 [3] 从法律层面承认了农地流转; 2002 年颁布的 《农村 土地承包法》 [4] 的比例超过 33.3% [5] 。 与此同时, 农地流转相关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 注的焦点, 已有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 面, 宏观层面包括农地流转现状分析 [6] 、 区域特征 [7] 、 模式差异 [8] 等; 微观层面则主要包括农户农地流转 意愿 [9][10][11] 、 行为 [12][13][14] 、 满意度 [15] [9] ; 钟 涨宝等基于农地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 认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主要取决于家庭劳动力配 置自由度和农地保障功能可替代程度 [10] ; 阿依吐尔 逊•沙木西等基于新疆库尔勒市的调查, 发现农户 农地转出意愿受家庭资源禀赋影响较大 [11] 。在农户 行为方面, 马贤磊等基于苏、 鄂、 桂、 黑四省 (区) 的 调查, 认为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主要受土地产权安全 性影响 [12] ; 张桂颖运用社会嵌入理论, 分析了乡村社 会政治、 认知、 文化和网络等嵌入因素对农户农地 流转行为的影响机理 [13] ; 冀县卿等认为交易费用显 著抑制了农户农地转出行为 [14] [16,17] [19][20][21] , 近年来在农地流转行为 [17] 、 宅基地退出行为 [22]…”
unclass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