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DOI: 10.18402/resci.2017.10.09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不同情景下碳排放达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1
1
1

Citation Types

0
1
0
1

Year Published

2021
2021
2023
2023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5

Relationship

0
5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5 publications
(4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1 publication
0
1
0
1
Order By: Relevance
“…变暖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1] , 其 2020 年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总量的 30.7% ① , 也是 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碳减排与国家发展 的双重难题。为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CO2排放力 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的目标 [2] 。这一重要承诺 为中国碳减排工作指明了方向, 也引起了学者们对 稳增长和碳减排相互关系的热烈讨论 [3,4] 。目前较 为通用的做法是将国家整体目标划分为各省级单 位的减排目标 [5] 。该做法考虑省域间差异而实行差 别化减排, 对更好实现中国整体碳减排目标具有重 要意义。 国家碳减排目标省域分解是指为了实现国家 整体碳减排目标, 需要为各省份制定相应碳减排目 标, 该过程属于省际尺度碳排放权分配范畴, 在其 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分解对象、 分解原则、 分解标 准和分解模型等核心问题 [6] 。 首先, 应考虑分解对象。分解对象经历了从 "以绝对碳减排量目标为分解对象" [7] 到 "以单位国 内生产总值 CO2排放量 (以下简称 "碳强度" ) 下降目 标为分解对象" [8] 的演变, 但二者均不适合中国这样 的发展中国家: 前者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 后者无法有效推动能源转型与产业转型 [9] 。因此, 本文考虑以碳强度约束下碳排放总增量目标为分 解对象 [6]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提出的 "共同但有区别" 分配思 路的实际表现 [10,11] 。公平性原则是指每个人都有谋 求发展与进行碳排放的权利 [12] 。效率性原则是指以 较小的成本实现较大的减排效果 [13] 。此外, 也有学 者提出可行性原则, 认为应该考虑减排的经济成本 等因素 [13] 。本文考虑以公平性、 效率性和可行性为 分解原则。 再次, 应考虑分解标准, 这是分解原则的外在 表现。基于公平性原则, 人均 CO2 排放量 [14] 和人均 历史累计 CO2 排放量被选作分解标准 [15] 。此外, 结 合中国实际情况 [16] , 公平性原则还应该考虑具有中 国特色的 "共同富裕" 概念, 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城 乡收入差距等分解标准来体现。基于效率性原则, 地区碳强度 [7] 和研发支出占 GDP 比重 [10] 被作为分解 标准。基于可行性原则, 地方财政收入 [7] 、 人均 GDP 水平 [17] 或工业占 GDP 比重 [18] 被视为分解标准。本文 考虑以人均 CO2排放量、 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产业 产值占 GDP 比重、 单位 GDP 能耗和人均 GDP 水平 为分解标准。 最后, 应考虑分解模型, 这是分解标准的模型 表现。相关研究在 《京都议定书》 签订之前便有开 展, 如各国减排率一致模型 [19] 。此后, 又出现了考虑 人均碳排放、 人均 GDP 等单一分解标准的分解模 型, 但因未综合分析多因素而被逐渐淘汰 [20] 。分解 模型逐步从单分解标准向多分解标准的综合分析 方向发展 [21] , 如欧盟 "三部门法" [22] 和碳排放权省区 分配模型 [13] 。分解模型中分解标准的组合不断丰 富, 但模型的分解深度却进步较慢。多数模型的分 析只能得到省份的碳排放配额而未能考虑碳强度 等深层次的指标, 从而导致结果可行性较低 [5,11,12] 。 本文参照欧盟国际间碳减排分配模型与中国国内 碳减排分配模型, 建立中国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省 域分解模型。 相较以往相关文献, 本文创新之处有以下 3 点: ①参照欧盟国际间碳减排目标分解模型建立中国 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省域分解模型, 为地区分解模 型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②相较以往只能得到未来碳 排放总量配额目标的研究结论 [5,11,12] , 结合各省份…”
Section: 引言 以 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是全球气候unclassified
“…变暖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1] , 其 2020 年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总量的 30.7% ① , 也是 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碳减排与国家发展 的双重难题。为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CO2排放力 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的目标 [2] 。这一重要承诺 为中国碳减排工作指明了方向, 也引起了学者们对 稳增长和碳减排相互关系的热烈讨论 [3,4] 。目前较 为通用的做法是将国家整体目标划分为各省级单 位的减排目标 [5] 。该做法考虑省域间差异而实行差 别化减排, 对更好实现中国整体碳减排目标具有重 要意义。 国家碳减排目标省域分解是指为了实现国家 整体碳减排目标, 需要为各省份制定相应碳减排目 标, 该过程属于省际尺度碳排放权分配范畴, 在其 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分解对象、 分解原则、 分解标 准和分解模型等核心问题 [6] 。 首先, 应考虑分解对象。分解对象经历了从 "以绝对碳减排量目标为分解对象" [7] 到 "以单位国 内生产总值 CO2排放量 (以下简称 "碳强度" ) 下降目 标为分解对象" [8] 的演变, 但二者均不适合中国这样 的发展中国家: 前者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 后者无法有效推动能源转型与产业转型 [9] 。因此, 本文考虑以碳强度约束下碳排放总增量目标为分 解对象 [6]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提出的 "共同但有区别" 分配思 路的实际表现 [10,11] 。公平性原则是指每个人都有谋 求发展与进行碳排放的权利 [12] 。效率性原则是指以 较小的成本实现较大的减排效果 [13] 。此外, 也有学 者提出可行性原则, 认为应该考虑减排的经济成本 等因素 [13] 。本文考虑以公平性、 效率性和可行性为 分解原则。 再次, 应考虑分解标准, 这是分解原则的外在 表现。基于公平性原则, 人均 CO2 排放量 [14] 和人均 历史累计 CO2 排放量被选作分解标准 [15] 。此外, 结 合中国实际情况 [16] , 公平性原则还应该考虑具有中 国特色的 "共同富裕" 概念, 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城 乡收入差距等分解标准来体现。基于效率性原则, 地区碳强度 [7] 和研发支出占 GDP 比重 [10] 被作为分解 标准。基于可行性原则, 地方财政收入 [7] 、 人均 GDP 水平 [17] 或工业占 GDP 比重 [18] 被视为分解标准。本文 考虑以人均 CO2排放量、 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产业 产值占 GDP 比重、 单位 GDP 能耗和人均 GDP 水平 为分解标准。 最后, 应考虑分解模型, 这是分解标准的模型 表现。相关研究在 《京都议定书》 签订之前便有开 展, 如各国减排率一致模型 [19] 。此后, 又出现了考虑 人均碳排放、 人均 GDP 等单一分解标准的分解模 型, 但因未综合分析多因素而被逐渐淘汰 [20] 。分解 模型逐步从单分解标准向多分解标准的综合分析 方向发展 [21] , 如欧盟 "三部门法" [22] 和碳排放权省区 分配模型 [13] 。分解模型中分解标准的组合不断丰 富, 但模型的分解深度却进步较慢。多数模型的分 析只能得到省份的碳排放配额而未能考虑碳强度 等深层次的指标, 从而导致结果可行性较低 [5,11,12] 。 本文参照欧盟国际间碳减排分配模型与中国国内 碳减排分配模型, 建立中国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省 域分解模型。 相较以往相关文献, 本文创新之处有以下 3 点: ①参照欧盟国际间碳减排目标分解模型建立中国 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省域分解模型, 为地区分解模 型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②相较以往只能得到未来碳 排放总量配额目标的研究结论 [5,11,12] , 结合各省份…”
Section: 引言 以 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是全球气候unclassified
“…For example, Wang and Zou [28]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loss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between 2013 and 2033 would amount to 5.92% and the average annual loss of employment would amount to 8.23% when China's CO 2 emissions peak in 2025. By constructing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CGE model), Wang et al [29] assessed the impact of achieving the CEPT in 2025, 2030, and 2035, respectively, o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Their study showed that 2030 would be the best time for China's CO 2 emissions to reach their peak.…”
Section: Literature Reviewmentioning
confidence: 99%
“…中国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工业 化、 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 促使碳排放量 急速上升, 自 2007 年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 家 [1] 。当前,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 不仅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 同时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2] 。 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 各地应结合地方 发展特点制定碳达峰方案, 推动高质量发展。黄河 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 化工、 原材料和基础工业 基地, 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3] 。2017 年, 黄河流 域相关省区能源消费总量、 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 29.1%、 43.5%, 全国碳排放强度最高的 3 个省区 (山 西、 宁夏、 内蒙古) 位于黄河流域。因此, 研究黄河 流域相关省区的碳达峰问题对国家实现 "双碳" 目 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 关于碳峰值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Li 等 [4] 通过灰色模型预测碳排放强度评估中国 碳达峰的概率, 认为在协调中国不同地区、 不同省 区经济增长的同时, 应加大减排力度。Fang 等 [5] 基 于扩展的 STIRPAT 模型得出中国碳达峰应寻求最 合适的排放轨迹。Su 等 [6] 基于优化的投入产出模型 分析经济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认为加快中国 经济转型步伐, 将有利于更早实现碳达峰。洪竞科 等 [7] 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王勇等 [9] 通过构建包含七部门 的 CGE 模型, 模拟中国在不同阶段实现碳峰值的经 济影响, 表明 2030 年是中国碳达峰的最佳时间点。 朱永彬等 [10] 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和不同能源消费品 种的碳排放系数进行预测和估计, 认为可再生能源 比重的提高对碳达峰时间的影响很小。Cui 等 [11] 基 于改进 whale 算法的能耗预测模型对中国未来能源 消费数据进行预测, 表明中国实现碳达峰应尽快制 定与能源消耗的相关措施。以上研究均以国家为 单位, 分析碳排放达峰的经济影响。由于中国不同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国家为尺 度的研究不能很好地反映各区域碳排放达峰的真 实情况, 因此关于区域碳排放峰值的研究亟待深入 开展。 已有部分学者对中国在区域尺度上实现碳达 峰的路径进行研究。Liu 等 [12] 认为制定区域目标和 改进市场机制可以使中国到 2030 年达到碳峰值。 陈志建等 [13] 通过经济平稳增长模型预测长江经济带 碳排放峰值, 表明制定碳减排方案应协调好碳强度 与 经 济 增 长 率 之 间 的 有 效 调 控 。 黄 蕊 等 [14] 利 用 STIRPAT 模型对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 进行定量分析, 认为保持人口、 经济的低速增长有利 于控制碳排放量。王勇等 [15] 构建门限-STIRPAT 模 型对中国超大城市 (北京、 上海、 重庆等) 碳达峰进 行预测, 认为加快推动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强度, 是 中国超大城市尽快达峰的有效途径。李治国等 [16] 发 现黄河流域经济聚集与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 "倒 U" 型曲线关系。Wang 等 [17] 对黄河三角洲能源消耗 和碳排放进行预测, 表明碳排放量的上升阻碍了经 济的健康发展。以上研究从区域尺度上分析碳达 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忽略了碳达峰政策对区域碳 排放公平性产生的影响。Li 等 [18] 对中国区域和省级 碳达峰目标进行分解, 认为按照省级公平性分解效 果最佳。黄河流域是全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 重要区域, 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 [19]…”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